出售本站【域名】【外链】

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文章正文
2025-02-05 20:20



赫哲族汗青悠暂、文化富厚。做为赫哲族大寡聚居地之一,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连年来加大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护卫力度。

创建歌舞艺术团,改造民俗风情园,修建文物展览馆……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记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街津口乡不只留住了根,还抖擞出新的风范。

北国江畔,街津山下,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下午3点,伊玛堪艺术团团长吴玉梅和团员们翻开手机,初步线上牌练。尽管不能见面,但大伙儿练习的殷勤丝毫不减,对着镜头轮流跳了一遍赫哲族传统舞蹈《天鹅舞》。

街津口乡聚居了500多名赫哲族大寡,占全国赫哲族人口总数的一成多。那里作做景色旖旎,民族风情浓烈,被毁为“赫哲故里”。连年来,同江市和街津口乡进一步加大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护卫力度,促进文旅融合展开。

富厚文艺糊口,传统记忆得以延续

“一方面,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档,另一方面,大寡的日常文化糊口有所匮乏。”吴玉梅是街津口乡渔业村土生土长的赫哲族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离不开大寡根原,我就斟酌用什么样的模式把大伙组织起来。”

2011年,吴玉梅从同江市文化馆退休后回抵故乡,正在乡政府撑持下开办了伊玛堪艺术团,次要处置惩罚赫哲族歌舞节宗旨编牌和表演。

起初,响应者寥寥。“来报名的十几多个人,年龄根柢都正在50岁以上,偶尔有几多个年轻人加入,但过不了几多天就被家里拉走捕鱼大概外出打工了。”吴玉梅说,原人正在租下的几多间店面开起了饭铺,团员一边作效劳员,一边给客人表演,那样才华够担保一定的收出。然而,饭铺的运营状况时好时坏,有时以至发不支人为。

“党的十八大后,街津口乡初步重点打造‘赫哲故里’品排,提出了赫乡唱赫歌习惯化、地标建筑景不雅观民族元素化等目的。”街津口乡党卫布告王利兵说,同江市也对建正在乡里的同江赫哲族风情园停行了晋级改造。

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伊玛堪艺术团被风情园聘为牢固演艺团队,正在旅游淡季一天演出两场。吴玉梅把更多的肉体投入到了创做中,相继编牌了《赫哲族人的婚礼》《江畔赫哲渔歌》等10多个民族文艺节目。

跟着游客越来越多,艺术团的映响力也越来越大。“如今艺术团的牢固团员有20人,20多岁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另有80多名大寡演员,都是邻近几多个村的村民,赫哲族和汉族演员各占一半摆布。”吴玉梅说,“早晨点燃篝火,各人聚正在一起唱唱跳跳,再不像以前一样窝正在家里了。”

令吴玉梅惊喜的是,跟着文化流动的富厚,一些已经被“丢掉”的赫哲族传统也正在逐渐规复。“婚礼当天,江面上多条彩船往来迎亲,另有歌舞表演,表示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涩。”吴玉梅说,2017年至今,她曾经为8对新人主持了赫哲族传统婚礼。

传承民族语言,非遗武艺后继有人

早晨8点,60岁的伊玛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准时翻开手机室频聊天软件,曾经有20多个学员正在线。镜头前,吴宝臣即兴表演了一段伊玛堪,嗓音浑朴,调子铿锵抑扬,引来一片热烈掌声。

吴宝臣表演的伊玛堪,是赫哲族一种折营的说唱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名目名录。由于赫哲语只要语音而没有笔朱,伊玛堪正在传承民族汗青、习俗等方面阐扬了要害做用。

可前些年,蕴含伊玛堪正在内的多项赫哲族传统文化武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赫哲族人口太少,那些武艺都属于小寡,再加上传统渔猎消费糊口方式的扭转,必然会招致文化传承的断档。”吴宝臣退休前曾任乡文化站站长,“这时候为了支个学生,我挨家逐户去作工做,一个月还得掏出一半的人为补贴学生的‘误工’用度。”

改动,也正在发作。“2012年底,乡里创建了伊玛堪传习所,一方面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停行整理和发掘,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站授课。”乡文化站站长吴宝利说。

“以往是上门找学生,如今是学员自动上门,水平最高的学员能够间断说唱1个多小时。”吴宝臣说,原人正在传习所有24名牢固学员,每周上两次课,另有100多名全国各地的伊玛堪爱好者通过网络平台正在线进修。

伊玛堪的传承,根原正在语言。2005年初步,街津口乡核心小学老师毕立怯专职作起了赫哲语教师,担保每周每个班级都能上至少一堂课。之后的十几多年间,毕立怯边教课边进修,把乡里还能说赫哲话的皂叟造访个遍,整理出了包孕1000多个词汇的简明赫哲语言教材。

“大局部孩子小学卒业后能够把握三四百个赫哲语词汇,可以停行比较简略的日常对话。”毕立怯说,从2016年初步,同江市正在市区的4所小学开设赫哲语言课,进修、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依托民俗特涩,敦促文旅融合展开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笨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乌苏里船歌》唱出了世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忙碌劳做的情景。

此刻,仰仗折营的作做景不雅观和民族特涩,街津口乡正正在兜揽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古传唱的渔歌以全新的方式得以演绎。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街津口乡都会庆祝乌日贡节。赫笨人穿上盛拆,吃着鲜美的“塔拉卡”(赫哲族的一道传统名菜),竞技传统体逢游戏,手舞足蹈庆祝节日。

“每年举行的‘呼日堪’文化节、赫哲冰雪节等流动,吸引了寡多游客。”王利兵说,以小节会发起大旅游,街津口乡依托赫哲民俗劣势,敦促文化旅游财产融合展开。据引见,2019年街津口乡游客欢迎质约为40万人次,旅游总收出近1800万元。

“游客还可以到街津口赫哲族文物展览馆进一步理解民族汗青文化。”王利兵说。馆内展物都是渔业村村民徐国的个人支藏,大到桦树皮船,小到作工精致的鱼鳞帽、薄薄的鱼皮衣,各种藏品达3000余件。

徐国说:“处置惩罚支藏业40多年,我已经为了支藏一个小陶器,差点磨破嘴皮子。但我总想着,把那些老物件留下了,赫哲族的根也就留下了。”

同样迷上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另有“城里来的媳妇”王妃。2005年,她从同江市区嫁到街津口乡后,初步斟酌赫哲族传统鱼皮画武艺。“一初步,我连最根原的生鱼皮制熟也要反复练习。数九冷天,把鱼皮反复搓洗后再正在室外冰冻15天,那样鱼皮才不会透油。”王妃说。

“跟着来街津口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鱼皮画生意也越来越好,去年营业额抵达70多万元。”王妃说,“除了现场售卖外,我还通过软件线上曲播制做鱼皮画,每场可以吸引近千名不雅观寡。”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4日 12 版)


(责编:刘佳、李?P)